微软与病毒

质量快报 | 电脑、软件/工具软件来源:金时网-金融时报 浏览:28 
摘要: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,微软的软件几乎占领了所有的电脑,病毒也一样,很少有电脑没有感染过病毒。


  使用电脑的人对微软不会不熟悉,也不会不知道电脑病毒。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,微软的软件几乎占领了所有的电脑,病毒也一样,很少有电脑没有感染过病毒。  

  近日,国外媒体评出了过去25年来的八大电脑病毒,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,位是1982年的Elk Cloner病毒,被认为是全球款个人电脑病毒。第二位是1986年的BRAIN病毒,是款针对微软操作系统DOS的病毒。最后的三位也就是近年来最厉害的三款电脑病毒分别是2001年的“红色代码”病毒,2003年的“冲击波”病毒以及2004年的“震荡波”病毒,这三款电脑病毒对全球的信息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。  

  “红色代码”电脑病毒利用了微软软件中的一个漏洞,是最早的网络蠕虫之一。由于“红色代码”只需要一个网络连接,而无需用户打开电子邮件附件,所以它的传播速度更快,传播范围也更广。为了抵御这一病毒的入侵,很多系统管理员不得不安装一个微软专门发布的软件补丁。“冲击波”电脑病毒利用了微软软件中的一个已知漏洞,在短短一周时间内,它至少攻击了全球80%的Windows用户,使他们的计算机无法工作并反复重启,大量企业用户也未能幸免。为了尽快找到始作俑者,微软甚至发出了悬赏通告。“震荡波”电脑病毒也利用了微软软件中的一个漏洞,它会在网络上自动搜索存在漏洞的电脑,并直接引导这些电脑下载病毒文件并执行,因此整个传播和发作过程不需要人为干预。只要这些用户的电脑没有安装补丁程序并接入互联网,就有可能被感染。  

  从这三款电脑病毒表演的惊心动魄的“灾难大片”中,人们看到了微软的身影。电脑病毒从利用微软软件中的不为人知的漏洞,到利用微软软件中已知漏洞,再到自动搜索扫描存在微软软件漏洞的电脑,显然,电脑病毒把微软系统平台当成了自己的舞台,将微软软件漏洞当成了自己的道具。  

  电脑病毒的表演引人注目,给世人留下的印象深刻。微软的“软件漏洞”、“安全补丁”这些词就是“灾难大片”中的关键人物。微软“软件漏洞”和“安全补丁”的频繁出场,使人们对它们的了解从茫然无知到了家喻户晓。  

  有一点让人迷惑,“灾难大片”中怎么看不到杀毒软件厂商的影子?杀毒软件厂商不是专门查杀病毒的吗?微软的“软件漏洞”似乎只有微软的“安全补丁”才能补得住,针对微软“软件漏洞”的电脑病毒,让杀毒软件厂商的杀毒软件也无能为力。那些平时叫嚣着的杀毒软件厂商也只能拿着微软的“安全补丁”当灵丹妙药,“施舍”给用户。  

  被电脑病毒利用的微软,也在利用电脑病毒。自称饱受盗版之苦的微软,利用起了电脑病毒来保护其软件的版权免受侵害。从WindowsXP开始,非正版的微软操作系统不能得到正常的升级,也不能通过微软的网上在线服务安装“安全补丁”,这使那些使用微软盗版软件的用户不能防范针对微软“软件漏洞”电脑病毒的入侵,也就没有了安全保障。  

  微软不仅利用病毒,还加入了杀毒软件领域。在微软的软件升级更新中,多了一个清理病毒的小软件。这让安全厂商十分忧虑,不过微软才只是刚刚开始而已。  

  微软和病毒不仅“关系密切”,而且在市场策略上似乎还有着一点儿相似之处。病毒是强行闯入用户电脑的,而微软的捆绑软件也在用户不得不同意的情况下安装进电脑,也有一点儿强行之意。在这方面微软常常受到垄断指责,甚至受到法律的惩罚。  

  其实,微软徒有“虚名”,电脑病毒才是真正意义上的“微软”。微软的软件并不微小,Windows操作系统要占用好几百兆的磁盘空间,Office系列软件也要占1000多兆的磁盘空间。而电脑病毒才是名符其实的微小软件,真正的“微软”,它的大小也就几千字节甚至更小,也就是1兆的千分之几。电脑病毒威力强大,但其软件占用电脑磁盘空间大小和微软相比,实在是太渺小了,只有微软的十万分之一不到,小到可以忽略不计,因此很难让用户察觉。(弋游) 

返回顶部

相关质量报告
质量报告浏览页-尾屏通栏
讨论区
已有 0位对此文章发表了看法,来自3.12.146.87的朋友,您可以参与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
我要评论
  • 评论标题:
  • 评论内容:

热门质量快报

更多 >>

热销产品

我要发布
质量报告浏览页-二屏右侧banner
  • 一比多网站:一比多一比多移动平台
  • 一比多咨询热线:18916846931   

   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4088号

  •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沪B2-20070060 网站ICP备案号:沪ICP备07012688号-8 一比多(EBDoor) 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8-2024 EBDoor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